生命之乐 - 健康养生- 五音疗疾
发布时间:2017-01-30 18:15:00
五音对应五脏,实际上得从中医的“情志治病学说”说起。例如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,就可以影响五脏的功能。如过思使脾胃功能降低,用“宫”音来调整;过忧过悲可以引起肺的问题,用“商”音来调整;过怒伤肝,用“角”音来调整;过喜伤心,用“徵”音来调整;惊恐过度可以引起肾的问题,用“羽”音来调整。音乐调理,不是说音乐必须要跟哪个脏器对应,是因为人体有问题了,在调理时运用五音五脏、情志之间的关系。
《黄帝内经》讲的很清楚,中医五音理论是在世界医学史上,最早确立的声学与医学相关的具有特色的声学医学理论框架。2000年前,《黄帝内经》就认为,音乐与宇宙天地和人体气机密切相通,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,肝属木,在音为角,在志为怒;心属火,在音为徵,在志为喜;脾属土,在音为宫,在志为思;肺属金,在音为商,在志为忧;肾属水,在音为羽,在志为恐。五音与五脏之气相对应,从而具有了治疗脏腑经络疾病的作用。
音乐可以深入人心,在中医心理学中,音乐可以感染、调理情绪,进而影响身体。在聆听中让曲调、情志、脏气共鸣互动,达到动荡血脉、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。生理学上,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(心率、心律、呼吸、血压、脉搏等)相吻合时,就会产生生理共振、共鸣。这就是“五音疗疾”的身心基础。
“百病生于气”!这个“气”不仅是情绪,五脏的脏气也包含其中。根据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结构不同,五脏在脏气上的差异,配合不同的音乐,就可以使五音防病、养身。当然,我们并不是用某个音去调理某个脏器,而是运用五行原理,使它们相生、相克,又相互制约,五音搭配组合,适当突出某一种音来调和身体。
